2009年12月27日 星期日

釋義EAM,電力資訊化十年

釋義EAM,田教授看電力資訊化十年
——訪:田力 教授
 
“93年,我30歲的時候,才離開學校進入IBM。在這之前,我一直在做核電方面的研究。”
要說中國EAM概念引入和闡述的歷史,必須從第一位為企業資產管理下定義並引入軟體的田力教授說起,而講到怎樣的契機促使他完成了這樣一個影響深遠的工作,則又離不開他在IBM銷售大型機的一段故事。

今天看來,田力教授的工作同時是加入了第一批在中國以解決方案銷售IT硬體的模式創新,但這已經是後話。

揚長避短,以解決方案切入電力行業
93年,我進入IBM第一年,還沒有開始具體的工作,IBM進行很多硬體和技術方面的培訓,然後是跟著資深員工一起出差學習。與我一起參加的大多是剛從電腦專業畢業的大學生,同他們一起參加培訓考試,常常是他們輕鬆拿到滿分的題目,我只能拿個七十幾分剛過線。當時我就明白,作為電腦方面的外行,我必須從解決方案角度切入。

當時提供解決方案的做法在這個行業裡普遍嗎?
在電力行業的硬體銷售中,幾乎沒有這樣做的。當時國內的人還不大願意接受這種思路。拿大亞灣來說,他們每年會花至少200萬美金購買IBM的機器,但購買以後,他們會分別請不同的人開發各種不同的應用。當然,當時的狀況是,在市場上也沒有什麼商業化的系統可以選擇。他們一共只買了一套工程項目管理系統,其他的應用全都採取自行開發,核電站自己就有30多人的隊伍,做這方面工作。在這種背景下,賣解決方案的話,買的人感覺市場上沒什麼產品可以買,而賣的人也覺得沒什麼可賣給他們的。

後來怎麼辦?
我提出這個思路的時候,我的部門領導非常支持。這個概念就像是賣瓜不說是賣瓜,而說是為了消涼解渴,賣的是消涼解渴的解決方案。
當時機遇也不錯,94年是我第一年上崗,整年的任務是100萬。我到6月時,就已經完成了200多萬,到9月份,我已經完成了6百多萬。任務完成得好,所以領導獎勵我到美國學習解決方案。11月我過去,在那裡待了兩個月,學習了當時電力比較流行的一些解決方案,像EMS(能量執行資訊系統),調控中心使用的整套系統。這8個星期裡,我一邊學習,一邊總結,寫了很多文章,在國內很多雜誌發表。
8周的培訓結束之後,我繼續在那裡,四處尋找各種和電力相關的解決方案。那個時候,互聯網還沒有普及,我和許多廠商溝通,用的都是電話和傳真,有時候,我也會到IBM的中心去使用電子郵件。好在國外的廠商一般都有按行業準備的解決方案,因此,我只需要拿到他們提供的成本的資料就可以了。

我首先對CMMS,也就是EAM的前身,熟悉起來。

是由於看到了很多解決方案?
這個機會更偶然。94年底,大連華能的廠長與IBM一家代理接觸,但他提出的需求不是要買一台AS400,而是想要一套CMMS解決方案。代理本身對應用毫無瞭解,後來就找到了我。
我在解決方案資料庫中敲入'maintenance',找了一堆解決方案,然後分別和他們的提供廠商聯繫。有些廠商在這裡有常設機構有些還沒有,他們從國內或者國外寄相關的補充資料過來。那個時候,在國內翻譯好的資料完全沒有,甚至連CMMS這個概念也沒有。

最後我們選擇了一家澳洲的解決方案,這個公司今天還在,不過仍然沒有進入中國市場,至今也沒有漢化版。澳洲公司相對比較保守,也不願意和代理公司合作。當時我們用他們的軟體,華能自己找人漢化了系統,成本是相當高的。

然後您就對資產管理概念作了引進?
最初,為了向客戶說明EAM的特性,我需要告訴他們,EAM適合於資產密集型企業,我想這是EAM最關鍵的一個概念。但我不喜歡務虛的概念,我喜歡用簡單方法說明。所謂資產密集型企業就是指資產很多,或者資產價值比較高,或者對設備的高可利用率要求比較高。

可能會說我引進了資產管理的概念,但我當時只是想寫很多文章,把我學到的東西告訴大家。我覺得人確實是這樣,在30歲左右的時候,思想是最活躍的,創造力也是最強的,會從心底裡喜歡創新。
 
現在被各廠家引用的EAM的定義,就來源於1996年,田力先生的一系列專業論文。
在您在IBM電力行業事業部工作的這些年中,是不是感受到電力行業對商業化軟體使用的進展?
我們開始做電力行業的時候,也是IBM剛剛開始進入中國電力行業。我們後來就在解決方案上下了很大功夫。值得高興的是,當時亞太地區負責電力行業的韓國經理和我一樣,並不是IT出身,所以他對推解決方案的想法特別明白,後來我們接受的培訓都不是學習IBM產品本身的,而是學合作夥伴的產品方案。也因為我們能夠幫他們將一些軟體方案推向企業,他們也很樂意為我們銷售人員培訓。像Mincom,作為資產密集型行業的ERP,像後來被GE收購的Smallwork,像PSW,像Indus,包括現在在電力行業較廣泛應用的MAXIMO,當時也是通過我們進入到電力行業。

Maximo最早的一個項目是錢塘江水電站。作為最初的嘗試,因為當時還沒有漢化版,還碰到了一些段曲折。由於自己漢化軟體成本會很高,中途曾經考慮了改用另一家公司已有的漢化版本。但最後實施中碰到的應用效果的問題,仍然讓我們轉回使用Maximo。現在Maximo當然已經有漢化版了,這是很好的。

應該說,我是親眼見證了電力行業引入商業化軟體所走過的道路,現在要做一個回顧的話,我想這些進展則是體現在這樣一些方面:從單純關注軟體系統的功能,走向對於管理需求與功能結合的關注;從僅關心現有需求,到關注長期發展與變革的適應能力;從過去簡單意義的中文版本、本地支持能力和應用案例考察,到現在重視軟體公司的整體能力,包括產品研發能力、專業服務能力、技術支援能力、財務狀況、用戶滿意度等等。

在電力行業學各種解決方案,和電廠交朋友,都是您如魚得水的事情。而且當時您的業務成績也一直很優異,為什麼想到離開呢?
可能是年輕的時候喜歡變化吧,感覺電力行業做得久了,有些厭倦。97年下決心要離開IBM。鐵路方面的經理也是IBM一位資深經理人,和我私交比較好,知道我想離開電力事業部,就極力拉我去他那裡做事。我想了想,認識一下鐵路系統也好。
 
田力教授在電力行業的工作雖然同樣卓有成效,但卻奠定了他日後堅定地選擇在電力行業繼續發展的決心。

鐵路系統的情況又有很多特殊性。鐵道部也靠自己開發軟體,但不同於請高校和軟體公司,他們依靠自身在全國的7000人的技術隊伍,做小到財務大到客票系統的所有軟體。推解決方案在此完全行不通。我當時要求,“把最難攻克的客戶給我。”

所以我就被派去江西南昌向塘西編組站。
那個地方很有意思,是一個積累了很久的問題。由於IBM派出維護人員需要銷售部門付費,而且費用又非常昂貴,所以久拖不決。最後,我通過邀請代理商切入,借力解決了這個問題。所有的問題其實都是參數設置不對,配置錯誤這樣非硬體的問題。他們說磁帶只能讀不能寫,我們一看,裡面的灰塵已經很厚,弄乾淨就好了。

這個客戶的問題就這樣解決了,還被作為IBM服務客戶的典型在鐵路系統內受到表揚。
但也因為鐵路部門的內部問題,最後,田教授選擇離開服務了多年的大公司,開始新的嘗試。
兩個部門的工作,您更喜歡哪一種?

還是電力的。所以我現在給自己的定位是第一不離開電力行業,第二,不能離開IT。
 
目睹電力行業變化十年
從您最早在電力企業推軟體應用,到今天,過去了有十年,十年中,您感受到的變化是什麼?
一些流於形式的東西不再做了。從開發或者購買軟體方面,都已經比較認同購買國外的商品化軟體。

最初的時候,電力行業企業還會做一些達標、創一流的事情,一些廠商把這也作為銷售產品的切入點。但實際上,資訊化如果不對核心業務產生影響,不能夠被第一線使用起來,就是沒有價值的。

總體來看,進步並不大。但很多企業已經在資訊化上花了不少錢,買了不少國外軟體,有些做得還是有效果的,譬如效率得到了提高,資訊集成了,流程也比較規範了。越是基層的企業,資訊化也越好做,現在的難點體現在集團管理上。

因為當時和客戶的關係比較好,有機會參與了他們內部很多驗收和規劃。從幾次五年規劃的重點來看,九五規劃強調的是各個業務領域的資訊化,十五則強調資訊技術的標準化,資訊孤島消除,資訊集成這些概念。現在,電力行業體制改革,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,十一五的計畫就是各個集團公司各顯神通了。

大家的觀點現在基本是有共識的,就是要以集成的商品化軟體為核心和基礎,建成一個完整的ERP資訊化解決方案,否則就無法與國外的企業競爭。所有人都認為這是一個目標,只是實現的過程會非常長。

您在做法和過程上對他們會有怎樣的建議呢?
以華能的資訊化規劃為例,我給他們提出的是,首先理順資訊化組織結構,並賦予這個機構與任務相適應的權力。其次是資訊化所依賴的企業文化,企業文化對於資訊系統的使用有時候是起到關鍵作用的。像華能的OA系統,本身建設得很不錯,但由於它的一把手不用,因此下面漸漸都不再用了。與文化一起的還有一定的規章制度,資訊技術的標準化。在集團化管理的條件下,標準化就顯得更為重要了。在這些之後,才是硬體,軟體倒是可以最後考慮的。

田教授在IT行業專注10年,與電力行業更有深刻理解和關注。
如今,田教授重又回到清華,但積極從事為電力行業企業提供管理人才培訓的工作。他設計的課程為電力企業管理層做好團隊建設,掃清管理提升和資訊化應用障礙作出大量貢獻。
而他對於電力行業IT工作的理解,仍然影響著新組建的電力集團未來幾年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