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月23日 星期五

ITIL or not ITIL? That is not the question

ZDNet 鍾翠玲

ITIL反對論
「ITIL原本應該是一種練功的工夫,個人修為比教你心法更是成功關鍵,」黃以任以武功為比喻指出,有的人適合練輕功,有人適合金鐘罩鐵布衫,而且沒有好或不好的絕對值,只有同產業領導公司的經驗可以比較。也就是說,ITIL本來就沒有要"冒充"標準的意思。

v3相較之前版本,已有所改進。ITIL v3包括的planning, designing, delivering, operating and improving,已帶入服務生命周期概念,不像v2那樣只強調流程。由於更考慮使用者、策略因素以及對業務、財務面的衝擊(即風險),v3也更要求IT能力具備專案管理及服務組合管理的能力。此外,在某些部份,例如request fufillment、CMDB等也解釋的比較清楚,減少因人有各種詮釋的造成的差異。同時,比v2也更強調做的必要性。

但有些人認為,正因為缺乏嚴格規範,因此萬萬不可行。由於缺乏BS 7799或ISO 120000 的明確的控制項目 ,很多細項單憑詮釋執行結果就不同,少了完善內稽內控,也很難確保今天和明天的事件管理都可以嚴格執行;ITILv3依舊未明確說出該做到什麼程度才算對、什麼事應該怎麼做。
此外, ITIL所謂的best practice也被許多人質疑,因為沒有最好的,只有在組織成員共識基礎之上,最適合某個組織的管理作法。然而服務生命周期的概念, 雖然比較接近真實世界的情況,不過也不能稱之為"best practice"。

ITIL不提供標準化的績效測量方法也是致命傷之一,因為各種專屬的測量方法,像是顧問公司Pink Elephant及Lucid之間無法比較熟好熟劣,以變更管理而言,各家公司做來不同,當然也難以提供彼此比較的基準。許多人士認為,為此,ITIL最好結合如ISO 17799, ISO20000等認證 (當然取得標準認證的成本、組織改造作業及文件準備工作,又是另一回事了。)

許多較溫和的反對論者認為,ITIL是較過去已有改進,只是對企業而言,未來版本還有許多可以期待。

唯一不變的是「變」的文化

事實上,就連提供ITIL導入的顧問也指出,改變才是重點,而不是用什麼工具或方法,包括ITIL;形塑一個「變」的文化才是成功提升作業效率的要素,要是員工無法認識改變的必要性,就可能會因為流程改變造成的不適性或生產力降低而質疑、甚至抗拒任何新制度帶來的變動。

HP軟體事業處資深顧問王秉慎建議,企業可結合ITIL執行與人事績效,增加改變的成功率。他以Service Desk為例解釋,若一般員工不願配合已改變的IT報修流程,例如不先查詢自行修復FAQ,或撥打IT部門報修專線,還是習慣自己把筆記型電腦搬到IT部門,則加以紀錄作為績效考核參考。「若未搭配人事績效評估,則就算流程設計再好,較難發揮強制力,」他說。

所有專家都指出,CIO是導入變的文化過程中的靈魂人物。由CIO領導的跨部門小組,將在專案過程中扮演各部門溝通協調,並帶動確實的執行過程。CIO也必須相當清楚導入的目的,並且知道自己在做什麼,IBM全球IT服務事業部顧問經理陳俊昌解釋,數據化的KPI固然能夠清楚衡量績效,但ITIL和導入工具、一般IT產品有很大不同,不會立即見效。「ITIL比較像蓋小學、文化營造,效果與改變有時是逐漸累積。」

陳俊昌表示,因為ITIL牽涉到組織行事流程、文化的改變,具體的效果可能要導入後兩、三年才會真正反映出來。因此「CIO心中的藍圖必須非常清楚,否則可能一開始訂定KPI時即出現偏差、過於理想化,導致後續表現不如預期,或是一直看不到成效,影響整個計劃執行的信心,甚至失敗,」他說。

不過,雖然ITIL固然需要強有力的執行意志,但仍然必須取得員工的了解與同意。如果總是採取強制的作法,只會更激發人員的抗拒,終究會失敗,Johnson指出。CIO應該站在使用者立場解釋ITIL的好處,訂出大家都能同意的目標,同時給予一定的訓練降低改變的挫折感。

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較有錢的企業為了加速改變力道(克服內部障礙),乃引進IBM/PwCC、Quint、Pink Elephant或是KPMG、E&Y等顧問公司,就是顧問負責「扮黑臉」。

同時,結合ISO標準認證,或是六個標準差,正有如考試客觀評判同時發揮敦促效果。

該選ITILv2、v3、還是ISO認證?
然而,既然ITIL不一定足夠,這也意謂著企業IT部門必須在有限的金錢、時間,決定如何增進自我功力。第三版的問世,對已經取得第二版認證的企業來說,可能面臨是否要多考一道試—以及多花一筆錢;對沒有拿的企業,則可能擔心該選擇哪一種。他們也可能想問,該不該拿到ISO認證? 唯一不變的是「變」的文化 。Quint顧問黃以任指出,改變才是重點,不是用什麼工具或方法。

亞洲國家的企業似乎擔心更多一些,這和本區域和歐美企業看待ITIL的態度有關。雖然ITIL起於英國,美國也自2005年起開始風行,但取得ISO20000認證的歐美企業數並不那麼多。根據itSMF的數據,2007年8月為止,英國通過ISO/IEC 20000認證的企業家數最多,共43家,但去年才13家的印度,今年則新增24家。其餘則為韓的24家及日本的19家。台灣則為4家,宏碁、IBM台灣、環保署及中科院等公私機構。歐美取得ISO 2000認證(以英國而言,目前有40多家。)原因是他們「認為沒認證事情一樣可以做得好,認證只是花大錢,」黃以任指出。

反之,在某些亞洲國家,ITIL卻反而需要靠取得ISO 20000認證來帶動企業的意願。「客戶也不諱言,他們就是要一紙認證,」黃以任說,尤其是服務供應商,取得認證意謂著能力的保證,也較容易因此取得客戶的信任。 

反之,IBM作為一個全球以IT管理與利用著稱的企業,自己甚且要提供顧問服務,是不是需要ISO 20000來為其能力背書,就在該公司內部引起過一定爭論。

「最重要的知道你公司需求何在。」黃以任說,不論你的目的是提升員工效率、使IT人力及資源獲得更妥善利用、降低停機損失、提升客戶滿意度、符合法令規定,還是那張認證,她以ITIL而言,V2著重IT基礎架構的運行效率,v3處理的是專案溝通部份,ISO則證明你有此能力看哪個能解決公司的問題就是最好的方法。

如果公司正在進行提升或確保IT服務的專案,或是已有這樣的機制,應該持續原有步伐。已經或正在導入ITIL v2的企業應維持原來計畫,v2與v3因為兩種認證處理的是不同需求,如果你取得ITIL v2認證,也用不著急著去取得最新的v3認證,未來一定會有銜接方案。

回歸需求面
Bottom Line: 視需求而定

和該取得哪個版本一樣,面對眼前—以及未來陸續問世的--如此多的選擇,最終的答案在於你適不適合?
Brian Johnson強調不是每家企業都需要ITIL,而選擇哪一個版本,也是視需求而定。

黃以任指出,不是每家公司都需要ITIL。組織流程很簡單,可能需求就不大。而且每個組織改善的情況也因原有體質差異有所不同。對一個原有服務管理沒有基礎的組織,導入全新ITIL,可見明顯成效,而QMS做得好,距離拿到ISO20000的水準其實只有一步之隔,她說。

另一個原因則是企業組織自行評估後的決定。

ITIL範疇之深之廣,成本過大,讓南亞科技也必須評估導入是不是「是不是該投入80分的力氣去做到剩下的20分」。南亞科技資訊部處長張武煌說,南亞科技也沒有計畫取得ISO 20000的認證,因為「實務效用才是我們重視的。」

像CA的Johnson明白指出,企業仍是最終答案的決定者。「ITIL只是一種指導方針,不是法律…它甚至要求企業必須確認自己的需求,」企業必須知道自己問題在哪,才能找出適合產品及方案,甚至選擇該導入哪個版本的ITIL。「說不定你公司根本也用不著ITIL,」他說。

如果你清楚知道重點暫不在此,就先別做。例如彰化銀行目前正為取得ISO 27001 (BS7799的國際標準版)而積極準備中;目前已有五個系統取得認證,明年七月之前可望全系統獲得認證。彰銀資訊長曾芳明就指出,「事有輕重緩急,對我們而言,資訊安全是目前的當務之急。」

日月光CIO盛敏成則強調ITIL必須以需求為基礎加以客製化。他指出,日月光當初為了做好基礎架構管理而買入ITIL的產品,「事實上,我們也是後來才知道,自己做的是ITIL。」他因此強調流程客製化的重要性,基於對公司需求、流程及資源的了解,日月光是導入「ASE(日月光)版本的ITIL」。

日月光並未取得ITIL認證,也不打算通過ISO認證,他認為,只要透過內部管理就能確保切實執行,無需一紙證照。

結語
ITIL反映新的IT思維--以IT支援商業需求--這種新的思維在技術廠商間則興起SOA(服務導向架構)的風潮。儘管二十年來批評不斷,許多採取折衷立場的人認為,但並非毫無可取,同時隨著版本的更新它也更朝這理想前進。但它畢竟還是"框架" ,它仍舊沒有提出明確的執行方法論,對企業導入的指引有限,他們還是得親自走過一切過程,而不能完全仰賴之,雖然ITIL人士也一再鼓勵企業得先了解自己的需求所在。

面對要不要導入ITIL,一個較保險的作法是,如果你是IT部門,你該自問三點:導入ITIL 1. 對現有訓練的影響;2. 對現有IT專案的影響,及3. 對已買昂貴軟體的影響。如果貴公司正在進行提升或確保IT服務的專案,或是已有這樣的機制,請持續原有步伐。如果你已取得ITIL v2認證,也用不著急著去取得最新的v3認證,未來一定會有銜接方案。

企業老闆也好,CIO也罷,該謹記的是:IT 服務--而非ITIL--才是思考重點。如同IDC研究經理曹永暉表示,不論是ITIL或是COBIT、BS7799,這些都是外來的典範,但不一定完全適合企業,外來的顧問也不一定能告訴你適不適合。一切都要回到實際需求,他說,「最了解需求及作業的,還是公司內部的IT部門。」

1 則留言:

Unknown 提到...

本文的筆者犯了很多明顯的錯誤,例如將ISO20000寫為ISO2000 或是ISO120000, 感覺不專業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