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月23日 星期五

專家:ITIL不是萬靈丹

記者馬培治/台北報導

ITIL議題正熱,但專家卻發出了不同聲音,指ITIL並非能解決所有問題、適用所有組織的萬靈丹。

推動ITIL的國際組織IT服務管理論壇(itSMF)創始人之一、CA ITIL實踐經理兼榮譽副總裁Brian Johnson今(22)日表示,ITIL(IT Infrastructure Library, IT基礎架構集成)只是企業IT流程設計的參考框架,非但不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標準(standard),更不是可套用在任何組織的通用架構(One size fits all)。「若你的組織適合ITIL,便拿去用;若不適合,不如不用,」Johnson說。

ITIL是英國商務部在1980年代為提升IT服務管理水準,主導研發的一套IT服務框架與方法,並出版一系列參考書籍,至今已發展到第三個版本。一般而言,採用ITIL框架有助於提升企業IT服務品質與效率、減低IT維運成本與意外發生之可能性,並進而反映到業務品質與積效的提升。

「ITIL的真正核心在於企業的需求,而且真的願意且需要改變,」Johnson表示,ITIL本身是一套框架與方法,用來協助企業打造好的IT流程,使IT服務能和企業的業務目標結合,「企業本身流程若已經運作良好,未必需要再改採ITIL的框架,」他說。

顧問業者則更直指ITIL並非關鍵所在。 「關鍵是改變 ,而非ITIL,」顧問業者Quint顧問黃以任便說,企業必須先體認到既有流程有改變的需要,再來評估後續步驟,「至於是不是用ITIL,那並不是重點,」她說。 分析師亦對其看法表示認同。IDC(國際數據資訊)企業應用研究經理曹永暉便說,實務面來看,ITIL的確有可能提高企業的IT服務乃至業務水準,「但若企業的文化不適合,硬是採行ITIL的結果可能會是一場災難,」他說。

曹永暉引用美國某跨民生消費品與工業原料的製造業大廠導入6 Sigma的例子解釋,該公司本是一家很有創新能力的企業,導入6 Sigma後卻反而不如從前,「企業要採行任何標準、框架或方法時,都需要確認是不是真的適用於自身的人員、組織特性與文化,否則不但可能收不到預期效果,還會有負面影響,」曹永暉說。

其他業者亦有類似看法。IBM日前便曾提出,企業若要做好IT服務管理,除了ITIL,CMMI與COBIT都應納入考量。

HP軟體事業處資深顧問王秉慎亦說,導入ITIL前的評估作業相當重要,要先確認企業目前哪些流程是否已能滿足需求,「若企業已發展了不錯的流程或管理制度,未必要對ITIL照章全收,」他說。

除了強調ITIL不是萬靈丹,Johnson亦提醒有意採行ITIL或任何新流程的企業,必需設置有實質權力(例如充份獲CIO授權)的IT服務設計團隊來專責執行,一方面要有能力以商業語言和業務單位溝通需求,另一方面,也能協調、整合IT部門的資源,才能確實推動新流程的落實。

他亦提醒企業,ITIL的價值在於IT服務流程的制定是依據企業策略而來,採用哪種軟體或工具來進行管理反而是其次。

「工具可以幫助達成流程自動化,讓大家的日子好過一點,但工具沒辦法幫企業制定策略,那是人的工作,不可能被取代,」Johnson說。

沒有留言: